近年来,蔡甸法院在中德国际产业园打造“法治共建站”,加强涉企纠纷关口预防、实质化解和综合治理,打造“一站式”涉企矛盾纠纷解决新模式,为辖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司法服务。
前移关口,夯实涉企诉源防控。做好司法服务文章。聚焦涉企合同纠纷,以“微光成炬”法治夜校活动为依托,“点对点”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面对面”会诊企业法律问题,同时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进园区,确保园区企业纠纷及时、就地化解。今年以来,联合蔡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开展法治夜校10余次,巡回审判10余次,深入重点企业开展座谈5次。做实法治体检“治未病”。全面梳理分析辖区企业在建设施工合同、买卖合同、劳动用工等方面存在的类型化法律风险问题,制作包含企业管理、合同签订、劳动用工等24小项“健康指标”的《法治体检企业自测表》,促进企业“对镜画像”,防范经营发展风险。目前已为十余家企业在法治体检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量身定制个性化司法服务。做强诉前调解平台。在蔡甸经开管委会党工委的支持下,联合区工商联、商会、奓山街司法所等单位在产业园区打造“涉企调解室”,派驻法官、调解员,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立案、以案释法等司法服务,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
协同联动,多元化解涉企纠纷。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发挥行业调解优势。依托“法治共建站”与区工商联、商会、建筑行业协会等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对行业协会调解员进行培训指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优势,协同参与推动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深化“法院+N”联动机制,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持续拓展多元解纷平台,与蔡甸经开管委会签订《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备忘录》;与区工会、劳动仲裁部门建立劳动争议类案件联动机制;与司法所、工商联签订《诉调对接合作协议》,集聚合力为当事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纠纷解决方式。完善“诉前调解+诉前鉴定”衔接机制,提升诉前调解成功率。法治共建站以实质解纷为着力点,持续完善“诉前鉴定+诉前调解”双引擎解纷新模式,以鉴定报告为基础,诉前证据交换为支撑,有效开展诉前调解,通过诉前鉴定结果,引导当事人对自身诉求及诉讼风险进行理性预判,争取诉前调解的最大可能性,实现以鉴促调“1+1>2”的优势解纷效果。
优化服务,助推涉企纠纷法治化。提高科技赋能,“互联网+”审判新模式。依托现有场地,以“一根网线、一块屏”标准配置,保证法治共建站功能线上全实现,当事人只需一部手机,足不出户打官司,节约诉讼时间成本。今年以来,线上开庭近百次,同比增加20%。促使诚信履行,助推纠纷实质化解。通过向义务人发放《自动履行告知书》,从费用增加、信用惩戒、可能面临的经济制裁和人身自由限制等方面向义务人释明强制执行可能带来的多方面风险,督促义务人自动履行,促使案结事了,降低当事人司法成本。制发司法建议,为企业发展献良策。法治共建站法官通过剖析案件成因、查找企业管理漏洞,及时向相关机关或企业提出“靶向式”司法建议,帮助企业堵塞经营管理漏洞、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应诉能力和水平。今年以来累计制发司法建议6份,收到被建议单位回复6份,回复率100%。